今天是第31個全國消防日,也是大疆應急聯盟成立兩周年之際。以消防為代表的應急救援事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伴隨數字化、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高速發展,在各類應急救援場景中應用先進智能無人設備也成為大勢所趨。
DJI大疆旨在為能源、測繪、公共安全、水利、科教等多個領域提供智能、安全、高效的行業無人應用解決方案。大疆高級企業戰略總監張曉楠表示:“行業無人機的出現重塑了人們的生活及生產方式,推動著行業的發展與進步,同時也為用戶創造了更多的價值。行業無人機不僅幫助一線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也在關鍵時刻守護他們的生命安全!
探索無人機應用邊界 用科技筑起“生命線”
大疆在應急救援領域的探索,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尼泊爾地震。隨后,伴隨著技術迭代及進步,無人機在各種應急救援場景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2016年,消防救援隊首次在化工爆炸事故中使用了無人機熱成像技術,從空中監控事故現場,完成救援輔助工作;2017年大疆決定深入行業,正式將無人機技術應用于公共安全、應急消防等領域; 2019年響水 “3.21”化工廠爆炸,大疆行業應用建立了應急響應機制,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支援,利用經緯M200系列行業無人機的熱成像、變焦相機、建模等技術,輔助現場救援指揮作戰,危險探測以及災害評估等工作。
大疆堅信無人機等先進技術對應急救援的價值,為了更好地與專業救援力量協同、及時響應救援需求,2020年,大疆匯集全國合作伙伴力量,共同成立了大疆應急聯盟組織。聯盟成立兩年以來,先后參與國內各類救援保障300余次,包括2021年“7.20”河南特大暴雨災害救援,2022年青海大通泥石流以及重慶、廣西、湖南等多地山火救援保障。
2021年“7.20”河南特大暴雨災害救援,是大疆應急聯盟首次大規模集結。災情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大疆積極響應應急救援部門號召,聯動協同大疆應急聯盟成員、生態合作伙伴等42支隊伍,從全國各地連夜奔赴受災地區,連續作業2000余架次,使用可見光、紅外熱成像技術,空地信息協同、建模、多負載更換等功能優勢,協助救援力量開展災情偵察、喊話疏導、夜間照明、人員搜救、物資拋投、防疫消殺等工作,為救援爭取了時間。
對于大疆而言,每次深入救援一線,都是檢驗產品和洞察需求的時機。將在一線深挖到的應用痛點,用于產品迭代及創新。今年3月大疆經緯M30系列無人機搭配司空2云平臺的發布,就是解決實戰中如何將空中獲取的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救援人員的問題,F在有了大疆最新軟硬件技術加持,從前線到指揮中心,都能通過司空2實時查看救援信息,真正地實現空地協同作業。今年9月,全新發布的Mavic 3行業系列無人機,續航更長、功能更強,便于救援人員隨身攜帶,抵達現場后可快速展開作業。
無人機技術平民化,與生命守護者共推文明進步
2022年7月,應急管理部在《“十四五”應急救援力量建設規劃》中明確:“我國應急救援力量建設仍處于打基礎、攻難關、上水平的關鍵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奈濉陂g,專業應急救援力量、社會應急力量、基層應急救援力量需進一步協同建設和共同發展!
響應政策號召,大疆應急聯盟自成立以來,以“科技進化守護”為愿景,聯合協同合作伙伴及社會力量,與全國多地救援力量形成聯動機制,逐漸成為一支救援體系中的科技支撐力量。目前,全國聯盟成員已有40家,覆蓋26個省份,200余人受過無人機救援專業訓練,每年參與100余起應急救援事件。未來大疆應急聯盟將吸納更多具備專業技術能力的社會力量,打造更加體系化、專業化的公益應急救援團隊。
此外,大疆作為無人機行業開拓者,通過在價格、技術及應用上一系列“平民化”舉措,持續推動生產力變革,為應急救援、公共安全、能源、測繪、環保等各領域的守護者們提供更好的產品及方案,創造廣泛的社會價值。
截止2022年,電網工程師通過行業無人機完成了超過120萬公里的巡檢,約等于繞地球30圈;全國測繪工作者借助測繪無人機,累計為170余處古跡建立高精度三維模型,它們包括樂山大佛、長城、黃鶴樓、沈陽故宮、平遙古城等重要文化遺產;在去年的云南亞洲象遷移過程中,野生動物專家利用無人機監控高空動態,提前預判路線,協助疏散民眾,保障了人象安全。而這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正是技術平民化后的價值體現。大疆通過無人機技術賦能社會生產的方方面面,把“真善美”融入最基本的產品設計及經營理念,與各行各業的守護者一同,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而努力。